皇家国际娱乐在线 院长信箱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媒体视角
热点信息
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媒体视角

温州晚报:东方织绣可以如此时尚,皇家国际娱乐在线金晨怡教授畅谈“美的追寻”


发表时间:2025-04-29 编辑: 浏览量:

  近日,《锦绣华章——吴越织绣传承与创新》新书发布会举行,该书由皇家国际娱乐在线金晨怡教授著写。从2015 年起步寻访织绣精品和名师,到 2023 年书籍出版,八年时光,金晨怡带领着本硕学生团队,沿着吴越地区的江河湖海前行,在长三角织绣中留下独特的探索印记。



金晨怡在米兰时装周发布会后台与模特交谈



向瓯绣传承人施成权学习刺绣


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撰写《锦绣华章》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艰辛。”金晨怡说。金晨怡随手拿出了几张行程表,表中一行行小字密密麻麻的,见证着她的执

着与付出:周一,赴苏州寻访;周三,连夜转场至台州府城博物馆采集数据;周末,赶往江南大学博物院拍摄馆藏作品。


  她还连续数月奔波于温州市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等各个图书馆的古籍部,比对文献中的刺绣记载,跨城请教专家,为了方便出行,行李箱总是装满了资料和相机。


收获不少“惊喜”


  金晨怡身着黑色外套,领口的海水江崖纹与门襟的金色龙纹刺绣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件衣服是我在考察时的收获,初见时底部布料残破不堪,但这些精致的纹样吸引了我。”她的指尖沿着针脚游走,讲起了修复时的波折:“我找瓯绣大师黄红柳和林媞求助,他们指出上面的针法主要是长短针、平针与套针,看似寻常,却难在破损的布料修复上。”


  最终,金晨怡决定将破损的底部裁剪,替换为其他布料,又以金色钉线绣勾勒轮廓,并重新设计了衣服款式,让古绣重获新生。


  金晨怡说:“考察时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我还收集到各类刺绣作品,其中不乏小孩子使用的口水巾。原以为它们易污易损,不会过于精致,没想到纹样精美,工艺细腻。”


针法命名千差万别


 有不少珍贵的发现,但更多的是碰到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重重挑战。“因为传统技艺大多是依靠师带徒的口口相传,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对刺绣针法命名千差万别,给我们的研究也带来极大挑战。比如温州绣娘所说的‘皮皮咬’针法,在其他绣种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称呼,但实际操作手法却极为相似。”金晨怡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不同的针法轨迹。


 “甚至在一次调研中,两位绣娘对针法数量的分歧让我们陷入困惑,一位老师告诉我们针法有30多种,而另一位老师却认为多达 100余种。”后来通过团队四处走访考证,翻阅古籍资料,发现这门绣种曾经针法丰富多样,只是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古老针法逐渐失传。“这场争论,反倒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技艺传承中的难点。”金晨怡说。


东方织绣如此时尚


  金晨怡年少时痴迷于服饰艺术的精妙,19 岁考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她先后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和意大利马兰戈尼时装学院全额奖学金,取得双硕士学位,并曾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布尔格时装学院访学深造。金晨怡说:“尽管,我在海外求学多年,但我内心一直对东方传统文化充满浓厚兴趣。读本科时,我就喜欢购买中式衣服,虽然妈妈总说我穿得老气,但我对中式元素的喜爱从未减少。”


  在香港读书期间,香港设计师谭燕玉发布的一件满是佛陀图案的中式针织上衣,彻底改变了金晨怡的设计方向。“原来东方织绣可以如此时尚,既然她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从那一刻起,不服输的她为自己确立了未来的目标。2016 年,她精心打造的“牡丹亭”“太极”和“墨韵”三个系列作品,以别具一格的设计语言,将东方传统元素巧妙融入西方时尚剪裁之中,成功登上米兰 时装周的舞台,收获了外国观众的 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我的设计不仅 具有东方韵味,而且日常穿着毫无 违和感,无需特定场合。”


  金晨怡说:“其实西方也有刺绣, 像法国的刺绣常使用立体绣法,通过 多层刺绣和填充材料增加立体感,运 用花朵,珠子等装饰物增加丰富性 , 但我坚信,许多纹样的根源在中国。”


解锁织绣传承新篇


  在《锦绣华章》中,金晨怡提出 “ 古为今用 ”的核心理念,“传承并非 一味守旧,我们还需顺应时代潮流, 赋予传承以鲜明的时代特征 。”她 以一件创新服饰为例,苗族“鱼对 鱼 ”的传统图案,经金银刺绣工艺在 格子布上重现生机。


  “最初提出这个设计构想时,很 多人觉得我‘异想天开 ’,但当成品 亮相,这件打破传统边界的作品赢 得了满堂喝彩。”这种创新实践也延 伸至教学领域,她开设的服饰品设 计公选课曾创下选课奇迹:全校 498 人报名,近乎满额的盛况印证着年 轻人对传统创新设计的热切期待。


  2024 年 10 月,金晨怡负责策展 的“遥想丝梦 ”创新艺术展,成为“古 为今用 ”理念的鲜活注脚 。金晨怡 展示手机中的照片,难掩自豪:“学 生余琼以江心屿黑白景图为灵感创 作的刺绣作品,让咖啡店、茶室经营 者当场就想签下订单;林湘汝则运 用瓯绣与台绣针法融合创新做出服 饰和纤维系列作品;黄立立的南戏 主题刺绣,将瓯绣的细腻与现代‘丑 萌 ’审美巧妙融合,吸引大批年轻人 打卡,成了展览的‘ 网红 ’展品。”这 些案例生动展现,传统织绣经创新 设计后,正以全新姿态融入当代生 活场景。


  金晨怡提出“破圈 ”策略:通过 构建“产学研 ”人才培养体系,推动 刺绣与服装、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 品牌化、跨界合作激活传统工艺的 “第二春 ”。


传统织绣现代重塑



  作为国家艺术基 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 究项目的延续成果,《锦 绣华章——吴越织绣传 承与创新》一经出版就 在文化、学术和设计领 域引发关注。


  无锡学院党委常 委、副校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聘专家、江南大学服饰文化与创新设计研究团队带 头人梁惠娥教授,为该书作了推荐——


  在华夏广袤大地的文化版图中,吴越地区 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源远流 长,孕育了吴越织绣这一奇异瑰宝 。金晨怡教 授的《锦绣华章—吴越织绣传承与创新》用流畅 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诉说着凝聚了无数匠人的 心血与智慧的吴越织绣,云锦、宋锦、苏绣等技 艺传递着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的华夏纺织文化 的深厚底蕴 。值得我们用心阅读,开启一场探 秘吴越织绣的奇妙旅程。


技艺之美:精研细琢的艺术盛宴


  本书二十万字系统梳理吴越织绣发展脉 络,结合数百幅珍品图片与近 200 条古籍文献 引用,解码云锦、宋锦、瓯绣、发绣等 15 项非遗 工艺的技术精髓与文化基因,将散落的技艺密 码编织成可资传承的工艺图谱,全方位展示织 绣美学与工艺细节。


  金晨怡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书中 对吴越地域代表性织造和刺绣技艺进行了抽丝 剥茧般的梳理 。她笔下的每一种针法、每一抹 色彩搭配,都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对艺术特色 的深度剖析 。读者仿佛能看到绣娘们飞针走线 间的灵动,能触摸到织物纹理中蕴含的细腻情 感 。从传统图案的寓意,到独特技法的传承,这 部分内容宛如一场精美的艺术盛宴,展现了吴 越织绣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深刻理解其作为传 统艺术的价值所在。


传承之思:现代语境下的坚守与变革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传统技艺的传承 面临诸多挑战,吴越织绣也不例外 。金教授在 书中以 “ 古为今用 ” 为核心理念,深入探讨 了织绣技艺的传承创新之路 。她深知,单纯的 坚守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必须寻求变革 。于是, 她从市场需求、文化传播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 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观点 。例如,强调设计力 量的介入,为织绣技艺在现代商业领域找到新 的落脚点,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创新之径:多元视角下的突破与拓展


  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金教授以立体多元 视角审视吴越织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可能性 。她 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为织绣的 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在她的研究中,我们看到 织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饰、工艺品,而是拓展 到更多领域,与时尚、科技、潮流文化紧密结 合 。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为吴越织绣的未来发展 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顺应了当下国潮兴起的文 化潮流,让古老技艺以全新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美学之窗:领略东方美学与现代需求


  《锦绣华章——吴越织绣传承与创新》不仅汇 集了各类织绣工艺的珍贵资料,也是服装院校的 教学案例、非遗传承人的指南,更是文化爱好者领 略东方美学的窗口。书中探索的创新路径为织绣 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 路,助力织绣技艺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和市 场变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发展。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689190 E-Mail:msxy@w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