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国际娱乐在线 院长信箱
二十世纪初活跃于海上的温籍书画家,曾在近现代艺术史上留下过重要痕迹。他们既融入了涵容万象的海派文化,同时也为海上艺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史称“永嘉书画家”“永嘉画派”。其在海上的艺术经历,生动呈现了中与西、文化中心与相对僻远地区的互动关系。马氏昆仲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讲座现场 作为“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一展的延伸,本期温州博物馆于3月9日特邀持续多年关注与研究温州区域书画史的皇家国际娱乐在线丁海涵副教授,为市民解读那一段如烟往事。讲座从“渊源、家学、师承、寓沪、执教、结社、交游、展事、画学、别解”等十个方面,系统深入解读了“永嘉书画家”的历史渊源、艺术经历、深刻影响,且以此视角,来讨论马氏昆仲的书画成就。讲座以宏观的视野观照乡贤的书画创作,同时展现了诸多有温度的历史细节,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讲座伊始,回溯永嘉书画之渊源。一本1936年刊行由马公愚题签 “瓯雅 ” 的书画纪念册映入眼帘。此画册收集了45幅历代温州籍或寓温书画家作品,是近代温州发起的最重要的一次区域书画历史遗存的整理。在梅冷生先生所撰序言中,清代人物提到了马氏先祖马兰笙。1936年宣和印社刊行《浙江永嘉县艺术展览会书画纪念册》 由此导入,讲座介绍永嘉马氏“书画传家三百年”。从族中第七代兄长马炅中(香霞)、胞弟马昱中(蔚霞),第九代传人马元熙(兰笙)、第十代传人马寿洛(祝眉)到第十一代传人兄长马毅(孟容)与胞弟马范(公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世家这个词的具像化,此亦与书画史上绵延不绝的家学传统相呼应。 马氏兄弟自幼就在书香琴韵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长,马孟容自幼随汪如渊习画,其作品融合中西画理,笔致秀润,设色清新雅致。艺术风格深受汪如渊中西结合教学理念的影响,既有西方素描的细致写实,又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与灵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马公愚曾受经学家孙诒让先生的启导,“与古为徒”,注重探寻书法的秦、汉本源,在书法与篆刻领域成就斐然。马香霞书清 马昱中设色紫藤、牡丹斗方 温州博物馆藏马兰笙印作汪如渊与画作《桃花小鸟》 对之后流寓海上的温州籍书画家而言,业师汪如渊的启蒙具有非凡意义。汪氏当年出版教材《图画学理法汇参》,在国画教学中较早利用了素描与实物写生。留存至今的马孟容早年作品可以证实这一点。1922年马孟容铅笔写生 温州博物馆藏 而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始,大批的温州书画家赴上海谋求艺术发展之路。最早在海上订单鬻画的永嘉画家是鲁文,随之见报订润例的为:马公愚(1925年)、方介堪(1926年)、马孟容(1926年)、郑曼青(1927年)……来沪上发展的书画家一般先要订润鬻艺,获得生活来源,据润格发布时间大致可以了解他们前往上海的先后时间。1936年元旦,马公愚等为节庵印泥订润 1926年3月方介堪偕吕渭英赴上海,持谢磊明藏《顾氏集古印谱》拜访吴昌硕,吴氏赞为“后生可畏”,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书法篆刻教授。1926年后,马孟容、马公愚先后至上海,任职国画系教授。1927年郑曼青离京来沪,不久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另曾执教美专的有张弦、朱子常等,温籍学员达40多人。 以马孟容、马公愚为代表的温籍书画家,通过结社、办展、雅集等活动,切磋艺术,相互扶持。1929年,郑曼青、马孟容还与同道共同创办了中国文艺学院,致力于传统书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这也成为他们在海上艺苑留下的格外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讲座最后“别解”一节,特别展示了马公愚所遗留丰富的序跋、题签等墨迹,部分为新见,讨论职业书家之外,作为学者、社会活动家的马公愚,尚未得到今天充分认识的一面。中国文艺学院创办合照1928年马孟容、方介堪、郑岳、楼辛壶合作岁朝春图轴 温州博物馆藏文史学者章方松、陈佐,收藏家杨一樵等参加了本次活动社会服务部主任马炯为丁海涵教授颁发文化驿站主讲嘉宾证书图为市民朋友认真聆听丁海涵老师讲解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mexF_evgFPf-HxIQc5eOw
二十世纪初活跃于海上的温籍书画家,曾在近现代艺术史上留下过重要痕迹。他们既融入了涵容万象的海派文化,同时也为海上艺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史称“永嘉书画家”“永嘉画派”。其在海上的艺术经历,生动呈现了中与西、文化中心与相对僻远地区的互动关系。马氏昆仲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讲座现场
作为“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一展的延伸,本期温州博物馆于3月9日特邀持续多年关注与研究温州区域书画史的皇家国际娱乐在线丁海涵副教授,为市民解读那一段如烟往事。讲座从“渊源、家学、师承、寓沪、执教、结社、交游、展事、画学、别解”等十个方面,系统深入解读了“永嘉书画家”的历史渊源、艺术经历、深刻影响,且以此视角,来讨论马氏昆仲的书画成就。讲座以宏观的视野观照乡贤的书画创作,同时展现了诸多有温度的历史细节,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讲座伊始,回溯永嘉书画之渊源。一本1936年刊行由马公愚题签 “瓯雅 ” 的书画纪念册映入眼帘。此画册收集了45幅历代温州籍或寓温书画家作品,是近代温州发起的最重要的一次区域书画历史遗存的整理。在梅冷生先生所撰序言中,清代人物提到了马氏先祖马兰笙。
1936年宣和印社刊行《浙江永嘉县艺术展览会书画纪念册》
由此导入,讲座介绍永嘉马氏“书画传家三百年”。从族中第七代兄长马炅中(香霞)、胞弟马昱中(蔚霞),第九代传人马元熙(兰笙)、第十代传人马寿洛(祝眉)到第十一代传人兄长马毅(孟容)与胞弟马范(公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世家这个词的具像化,此亦与书画史上绵延不绝的家学传统相呼应。
马氏兄弟自幼就在书香琴韵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长,马孟容自幼随汪如渊习画,其作品融合中西画理,笔致秀润,设色清新雅致。艺术风格深受汪如渊中西结合教学理念的影响,既有西方素描的细致写实,又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与灵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马公愚曾受经学家孙诒让先生的启导,“与古为徒”,注重探寻书法的秦、汉本源,在书法与篆刻领域成就斐然。
马香霞书
清 马昱中设色紫藤、牡丹斗方 温州博物馆藏
马兰笙印作
汪如渊与画作《桃花小鸟》
对之后流寓海上的温州籍书画家而言,业师汪如渊的启蒙具有非凡意义。汪氏当年出版教材《图画学理法汇参》,在国画教学中较早利用了素描与实物写生。留存至今的马孟容早年作品可以证实这一点。
1922年马孟容铅笔写生 温州博物馆藏
而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始,大批的温州书画家赴上海谋求艺术发展之路。最早在海上订单鬻画的永嘉画家是鲁文,随之见报订润例的为:马公愚(1925年)、方介堪(1926年)、马孟容(1926年)、郑曼青(1927年)……来沪上发展的书画家一般先要订润鬻艺,获得生活来源,据润格发布时间大致可以了解他们前往上海的先后时间。
1936年元旦,马公愚等为节庵印泥订润
1926年3月方介堪偕吕渭英赴上海,持谢磊明藏《顾氏集古印谱》拜访吴昌硕,吴氏赞为“后生可畏”,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书法篆刻教授。1926年后,马孟容、马公愚先后至上海,任职国画系教授。1927年郑曼青离京来沪,不久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另曾执教美专的有张弦、朱子常等,温籍学员达40多人。
以马孟容、马公愚为代表的温籍书画家,通过结社、办展、雅集等活动,切磋艺术,相互扶持。1929年,郑曼青、马孟容还与同道共同创办了中国文艺学院,致力于传统书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这也成为他们在海上艺苑留下的格外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讲座最后“别解”一节,特别展示了马公愚所遗留丰富的序跋、题签等墨迹,部分为新见,讨论职业书家之外,作为学者、社会活动家的马公愚,尚未得到今天充分认识的一面。
中国文艺学院创办合照
1928年马孟容、方介堪、郑岳、楼辛壶合作
岁朝春图轴 温州博物馆藏
文史学者章方松、陈佐,收藏家杨一樵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社会服务部主任马炯为丁海涵教授颁发文化驿站主讲嘉宾证书
图为市民朋友认真聆听丁海涵老师讲解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mexF_evgFPf-HxIQc5eOw